文化的那些事兒

04 Jul 2017

昨天的補遺

剛剛分享完「文化與記憶:三個案例的意義」。

我以三個例子來說明,文化與記憶除了大家很忙碌地裝卸地方知識與集體記憶片段,當作範例內容之外,(1) 選擇跟什麼樣的科技對話(以人工智能為例)、(2) 朝向著何種價值(以可切換多種視角的數位博物館為例),以及 (3) 創造出什麼樣的多元空間(以入口網為例),這些決定都具有著重要意義。審慎的決策與決定,就能描繪出這樣的計畫—-其願景的多重面貌。

人工智能我以 AI 新聞報導、以及關鍵字的例子(如〈台灣的 24 小時〉粉絲專頁所運用的大數據+演算法應用,每天抓 5000 個臉書帳戶一小時內即時更新資料來計算熱門關鍵字)來描述,人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獲得協助,審視自己所定義的圈子裡的集體樣貌。這就是「自動地方誌」的想像。

多重視角可以用來促成衝突各方的相互瞭解,建立多元族群社會中,族群衝突與文化理解/共生的價值觀;我「刻意」引述了 15 年前在美國 IMLS Web Wise 研討會得獎作品 1704 Raid on Deerfield 的「舊科技」例子。(會不會有人來特別批判我,為何要引述這種舊例子呢?如果你是我,你會怎麼回答呢?)而這可以來建構新的「多重視角數位博物館」。

在場機構都有自己的研究部門,所以我沒有多提 Europeana 的資訊,各位都可以在網路上發現更多關於他的資訊 —- 反而用它來思考如何建立一個線上連結、展示與交流的「多元文化共同空間」。


接著賴火旺的反省,缺乏對所見之處精緻底觀察能力,與對不可見之處組構的想像力-推理理解能力,才會犯下誤以為什麼我們都有,什麼我們都已經可作的錯誤;最恐怖的地方應該是,連最終的成果「比一比」,都只剩下廉價的行銷詞語與自我說服的強大蓋臺電波,才會繼續自在與平靜下去。

希望這種文件紀錄對各位有所幫助。

韓劇

看完了隧道,手一滑點到 Netflix 推出的 2013 年韓劇:Nine:Nine Time Travels 《九次時間旅行》,就不慎看完了 20 集。這是從《鬼怪》之後,《祕密森林》,《隧道》,認真看完的第四部日劇。

台灣的24小時

#命理 老師 #張旭初 獨子獨居家中過世,鄰居因聞到 #屍臭 味報警才發現屍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