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思考文化策略
看到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所貼出的公告「本中心晉級2017年第四屆 LODLAM 高峰會議技術挑戰競賽五強」,讓我重新反思下列問題:
- 這個 LODLAM 高峰會會議是一個什麼樣的會議?
- 評審委員由哪些人組成?
- 這個,以及所有競賽的目的是什麼?
- 為何要去參加別人的競賽?我們這個階段所需要的是什麼?
- 對 LAM 來說,LOD 的意義已經清楚了嗎?
- 如果都認知到 LOD 的重要性,那麼為何 LAM 還是低度發展的狀態?
- 為何生物多樣性資料,很優先地與 LOD 無縫銜接?
- 該如何思考以文化機構為核心,的(國家)文化發展策略?
這些關於 LODLAM Summit 的問題,只算第一類,還在繼續增列當中。
我真的很想說,我所設想中的數位文化中心,是完全不一樣的事物啊(感慨)。從藝術到文史哲,這只是剛開始而已;更重要的是倘若沒有跨領域,例如談論數位貨幣 / 經濟、網路心理學、資訊研究、網路科學(network science)與科技研究(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)等等領域的結合,根本無法拆解與超克數位技術所構成的「穀倉世界」(Silos)的高牆壁壘啊。
研究題目包括:
- 自由軟體文化;
- 深網(deep network),黑客文化與實踐;
- 合作運動(cooperativism)與共享經濟批判;
- 資訊戰爭,資訊安全與國家安全;
- 社群媒體與網路文化;臉書批判(例如 Chaos Monkeys: Obscene Fortune and Random Failure in Silicon Valley)
- 影音文化、直播;
- 資料庫、權力與藝術(例如 Database Addiction,或者〈污染地圖〉,阿雄《例外之地》澎湖難民船串連起來的同學會報到資料庫)
- 典藏與文化藝術資料庫
- 數位貨幣
東京水管公司
最近在看東京水管公司的連續劇(笑)。其實是春季日劇 #CRISIS #公安機動搜查隊特搜班,以水管公司的名義在呼攏周圍的路人。
跟 #屍速列車 #TrainToBusan 一樣,在高鐵上的動作戲非常需要細緻的計算。跟數量上的動作創造視覺效果相比, CRISIS 的開場傳達出來的是一種經過精密計算演練的專業性。
戲劇都需要表現些什麼。如果不是純純的愛情,就是幻滅與成長;不是成長,就是人際關係的挫敗帶來的啟示(Californication)。CRISIS 跟冬季日劇 #四重奏 相比,沒有來得及鋪陳四個「灰色」魯蛇人生的故事,只來得及設計那最帥的小栗旬(請參考他的 14 人連續壁咚傳說)。
這時候就會覺得,優秀戲劇所展現出來的「落差」 是恐怖的:展現在溝通的效率、效能、準確度上。四重奏引起強大共鳴的地方在於自我認同與世界:以小作大。
鬼怪也是。藉著簡單故事來討論生命是什麼、死亡是什麼。為何會孤單、為何會燦爛。但是鬼怪就沒有那麼準確了。
韓國另外的片子